首页 >  土人新闻 >  媒体报道 >  正文

安徽日报:一位北大教授的“望山生活”实验

2024-03-25 作者:吴江海 来源:安徽日报


初春的西溪南,千亩枫杨林湿地开始返青,斑驳的光影透过树梢倾洒而下,枝头的点点新绿亮了春眸。


滩地上、水圳旁、街巷间,游客三五成群踏春而来,感受徽州乡村的古朴和宁静。

西溪南是黄山市徽州区的一个千年古村落,枫杨林湿地、村落水景观及水利文化遗产,与粉墙黛瓦的古民居交相辉映,被游客誉为现实版的“绿野仙踪”。


从历史长河中走来的西溪南,成为乡愁中国的美学样本之一,不能不提到俞孔坚和他的“望山生活”团队。


俞孔坚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归国后,担任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首任院长,一直梦想有一个开展沉浸式教育的教学科研和实践基地。2014年9月,经友人介绍,俞孔坚教授带着团队到访西溪南,找到了寻梦多年的诗意绿洲,开启了思索已久的“望山生活”实验。


又见炊烟升起——西溪南村落群。


“望山生活是一种看得见山、望得见水、记得住乡愁的乡村生活理念,是生态文明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”俞孔坚说,这种理念强调利用乡村的生态与文化资产,设计创造高品质的生态和文化产品,推动全社会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转变,实现生态价值的转化。


于是,西溪南成为俞孔坚和他的团队探索“望山生活”模式的首个实验地。从2016年起,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在西溪南开设研究生课程“乡村与农业景观规划设计”,成立海绵城市实验室,开展“基于自然的乡村振兴理论与实践”学术研究。目前,团队已发表以西溪南为案例地的硕士和博士论文7篇,国内外期刊论文10多篇,吸引了来自国外高校近千位师生前来研学,推动西溪南成为一座与世界对话的小镇。


在西溪南“钓雪园”民宿内,有一面郁郁葱葱的植物墙,数十种当地的自然植物蔓延墙上,为室内平添了绿色和生机。这面“会呼吸的墙”是俞孔坚探索生态栖居生活美学的微观缩影。“这面墙实现了雨水的循环利用,形成净化空气、调节温差的小气候环境。”俞孔坚说。


俞孔坚教授打造的“会呼吸”的墙。


从学术探究到乡村实践,俞孔坚和他的团队一头扎在西溪南,遵循“保育本底、植入激活、新旧共生、与民共荣”理念,利用专业所长帮助镇村编制保护和发展规划,利用村里闲置的粮库和小学,成立了专注生态环境教育的望山学院、从事艺术乡建设计的土人学社,开展国际化乡村设计人才培训和艺术乡建实践,并创办西溪南最早的乡村民宿,建设国际艺术家走廊项目。目前,望山学院打造的具有徽州特色的自然教育课程,被中国科协在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国家推广;西溪南生态营地获评安徽唯一的国家级青少年自然教育绿色营地;西溪南乡村振兴教学基地被北京大学和教育部作为案例教学样板。


在“望山生活”理念的影响下,西溪南的原住民和越来越多慕名而来的“乡创客”一道,共同打造诗意栖居的慢生活,建成民宿60多家。西溪南村党委书记吴志明介绍,2015年以来,村里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创新创意人才近百人,吸引社会投资2.6亿元,打造了文化交流、研学实践、生态康养、摄影写生、艺术文创等多种业态,成为全国市长研修学院乡村振兴教学基地。去年,西溪南接待游客超过60万人次。


在西溪南旅拍的汉服小姐姐。


“西溪南是自己最爱不释手的一本景观之书。它章节分明,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,也有厚重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,值得保留、再生、发展。”俞孔坚告诉记者,“望山生活”是推进遗产村落保护和复兴、助力乡村振兴的一种探索,是集诗意栖居、生态优农、自由行旅、研学启智、艺术文创“五位一体”的一种乡村生活方式,也是政府、村民和投资者共同参与、共建共享的一个乡村振兴平台。目前,西溪南的“望山生活”实验,正在北京、河北、江西、云南、浙江、海南等地推广。

文字:吴江海

图片:范柏文

视频来源:黄山市徽州区西溪南镇人民政府

编辑:武长鹏 张彩莉


文章来源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ldDUdO8QGU9Ipz-w1e7g5w